穿上遮风避雨“防护服”配上专属电子“保镖” 大足石刻探路石窟保护_爱游戏app官网登录入口-爱游戏ayx苹果版下载-ayx爱游戏体育最新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功案例
穿上遮风避雨“防护服”配上专属电子“保镖” 大足石刻探路石窟保护
发布时间:2024-11-26 22:03:34  
来源:爱游戏app官网登录入口

  9月14日,工作人员正在修复大足区峰山寺摩崖造像。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重庆日报消息,炙热的午后阳光透过散发着木香的窗框射进屋内,可不管日头如何西斜,却始终没有办法照进小屋深处的三面崖壁。这新建的房屋,很好地护住了有800余年历史的市级文保单位——陈家岩摩崖造像。

  近日,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大足石刻中小型石窟保护设施建设及环境整改治理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完工,包括陈家岩摩崖造像在内的21处中小型石窟不仅穿上了遮风避雨的“防护服”,还配上了自己专属的电子“保镖”。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接受本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大足石刻正在通过该项目的建设,探索新型中小型石窟的技术保护方式,为全国中小型石窟保护探路。

  说起中小型石窟保护工作,蒋思维坦言,困难很多,但所有困难的根源,都在于一个“散”字。

  “与大足石刻‘五山’中摩崖造像连片‘居住’不同,这些中小型石窟散布在大足各地的山林之中。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因为各自‘居住环境’的不同,它们有各种各样的‘病痛’。”蒋思维说。

  有多散?大足石刻研究院的一组数据给出了答案——大足区境内有中小型石窟68处,分布于18个镇街。营建时间上起自唐代,下讫于清代,跨越千余年。

  为保护好这些散布各处的中小型石窟,大足石刻有关部门早在20余年前就开始聘请石窟周围的村民担任义务文保员。陈家岩摩崖造像的守护者王学豹,便是其中一位。

  说起自己和这三面崖壁之间的故事,王学豹指着造像旁一块不足4平方米的空地,“我在这里陪了它们18年,直到去年才搬进隔壁新修的小屋子里。”

  18年,6000多个日日夜夜,王学豹掰着指头想了半天,“8天,最多只有8天我没睡在这里。”

  为啥记得如此清楚?“每次请假,都是村里有老人过世,我得去守个夜。”王学豹说,其余时候,和他打交道最多的,就是这三面崖壁的佛像。

  孤单吗?“习惯了,刚开始的时候晚上还是有点怕,时间长了,就不怕了。”王学豹说,孤单并不是最困难的,“现在条件好了,原来每年夏天下大雨的时候,雨水会透过崖壁渗下来,经常是外面下大雨,洞里下小雨,我只有自己打个电筒挖引水沟,把积水引走。”

  “有,最开始30块钱一个月,现在慢慢涨到500块钱了。”王学豹说,有人觉得他是为了这份钱,但他自己并不认同,“多卖几次菜都不止这点钱。”

  守了18年的崖壁上究竟刻了什么?王学豹坦白说自己并不懂,“我只晓得它们是国家的宝贝,我的工作就是守好它们。”

  蒋思维说,在大足,像王学豹这样的义务文保员有77人,年龄最大的84周岁,最小的33周岁。他们日复一日守在石刻旁,守着这些散布在山野中的珍贵遗产。

  除了这些守在中小型石窟身边的义务文保员外,守护着这些珍贵石刻的还有一群妙手回春的石刻“医生”——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的文物修复工作者。

  在普通人看来,大足石刻就是一块块冷冰冰的石头,但在这些石刻“医生”们眼中,一座座造像却是有着鲜活生命的宝贝。他们在狭小的修复空间里,有的拿着手术刀,有的拿着注射剂,有的拿着钳子……无不小心翼翼、细致入微,不敢有半点疏忽。

  “中小型石窟的修复工作,绝非一蹴而就能完成,反而要求我们花上更多时间和耐心。因我们知道,文物的生命也只有一次。”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说,大足石刻作为室外文化遗存,又多以摩崖造像的形式展现,历经千百年的冷暖交替、风吹日晒、雨雾浸蚀等自然因素影响,一直面临着崖壁渗水、岩体失稳、石质风化、生物侵蚀、彩绘层和金箔层劣化等多种病害的威胁,现已进入高速风化期,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陈卉丽指着办公桌上厚厚的一叠档案说,“和人一样,按照病情轻重缓急分批救治。”

  “岩体失稳。”陈卉丽一针见血,“如果石刻所在的岩体因为风化和渗水而坍塌,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中小型石窟修复工作的第一步,就是为这些石刻修建一个既可以遮风躲雨又智能化的“家”。

  于是,文物专家们开始兵分两路,一路负责修房子安监控设置红外线保护网,另一路则一头扎进各个石刻所在的山中,为石刻进行“治疗”之前的“问诊”。

  陈卉丽说,他们根据“问诊”的情况,将石刻安排进不同的“病房”,“有些石刻已经病入膏肓,那么就住进‘ICU’,第一时间做全面救治,有些石刻只是老年病严重,就住进普通病房,先对关键性的病症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治疗药物,都应该要依据石刻的不一样的情况进行反复配比。”

  “修复中始终坚守真实性第一的原则。”陈卉丽表示,就像断臂维纳斯一样,在没有准确依据的情况下,修复是不允许擅自创新的,否则就是对文物历史真实性的破坏。正因为这样苛刻的要求,让修复工作每一步都充斥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2001年至2019年间,大足石刻研究院维修了68处中小型石窟中的13处石窟保护建筑,加固了3处石窟岩体,但目前仍有大量的石窟造像暴露在自然环境中,产生了岩体开裂松动、渗水、苔藓、彩绘剥落、风化侵蚀等病害,危害造像本体安全。

  同时严峻的还有中小型石窟的安全形势,68处中小型石窟中有31处缺少电源,50处缺少完整的安防监控设施,不利于开展造像的安全监测和考古研究等保护工作。

  如何逐步加强对中小型石窟的保护?蒋思维说,目前,结合大足石刻中小型石窟保护设施和保存环境现状,研究院开展了中小型石窟保护设施建设,改善文物保存环境。

  截至目前,第一期建设项目已完成对21处中小型石窟的保护建筑、人行步道、排水沟等的新建或修缮。同时,大足石刻研究院还为21处中小型石窟装上了智能安防系统,让各个乡镇的分管领导和工作人能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电子设备查看辖区文物点的实时视频。

  在对中小型石窟本体进行保护的同时,大足石刻研究院还将建设乡村文化遗产体验公园,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文化遗产保护所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主动参与到对包括中小型石窟在内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大足石刻中小型石窟所面临的困境,同样也存在于我国别的地方的中小型石窟之中。蒋思维说,根据国家文物局组织并且开展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的最终结果,全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共5986处,其中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仅有705处,而中小型石窟占了绝大多数,其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大足石刻研究院正在实施的中小型石窟保护工作,也是在为全国中小型石窟的保护探索路径。

  原标题:穿上遮风避雨“防护服”,配上专属电子“保镖” 大足石刻为全国中小型石窟保护探路

联系方式

电话:028-87626694

手机:13208198439

邮箱:shnbt@qq.com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金府路金府五金机电城三期40幛6号